在金蝶進銷存軟件(包括KIS專業版、商貿版、K3供應鏈)中,我們在添加物料信息的時候走到存貨計價方法這一項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怎么填,大多數人都默認的選擇加權平均法這一項,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應該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常用的5種存貨計價方法的概念以及選擇不同計價方法有哪些影響? 一、概念: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先收到的存貨先耗用,并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根據期初存貨結余和本期收入存貨的數量及進價成本,期末一次計算存貨的本月加權平均單價,作為計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結存價值的單價,以求得本期發出存貨成本和結存存貨價值的一種方法。 3、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是指每次收貨后,立即根據庫存存貨數量和總成本,計算出新的平均單價或成本的1種方法。 4、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是假定后收到的存貨先發出或后收到的存貨先耗用,并根據這種假定的存貨流轉次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5、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作為計算各該次(批)發出存貨成本的依據。即:每次(批)存貨發出成本=該次(批)存貨發出數量X該次(批)存貨實際收入的單位成本除上述計價法外,還有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售價金額核算法等,但前五種方法屬于企業按實際成本計價的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存貨期末計價通常是以實際成本確定。但是.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一較為廣泛的方法——成本(實際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計價的方法。
二、影響:
1.對期末資產價值及經營成果的影響 存貨是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項目,它的期末價值是否真實,直接影響企業期末擁有價值的真實性。又由于發出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對經營成果也有較大的影響,即通過銷售成本、營業費用等方面影響經營成果。 采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使得率期銷貨成本介于前期購貨成本與本期購貨成本之同,這兩種方法得到銷售成本不易操縱,因而被廣泛采用。但這兩種方法得到銷售利潤大于本期實際進貨配比的銷售利潤。其結果會使企業“應納所得稅”增加,“未分配利潤”增加。期末存貨構成期末資產總價值的一部分,因為這部分價值也介于前期購貨和本期購貨成本之間,這兩種方法的期末存貨價值也脫離了每次實際進貨成本,致使期末資產總值不真實。因此,這兩種方法的使用,造成了會計信息的不真實性。 個別價法計算的期末存貨及銷售成本,均能以實際購貨成本為基礎,符合收益和費用相配比原則及期末資產真實性原則。但是,個別計價法在實際操作中,手續繁瑣,成本較高,對大多數存貨品種來說不太實用。 先進先出法的本身含義是假定先購進的先發出,該法使存貨接近于購貨成本,期末資產總價值較真實。但在通貨膨脹條件下,銷售成本偏低,使得利潤虛增。后進先出法的本身含義是假定后購進的先發出,發出的存貨按最后收進的單價進行計算。期末存貨成本明顯偏低,期末資產總價值也明顯偏低。而銷售成本較接近當前市價,銷售利潤比較真實。并且,當期銷售收人能與當期銷售成本相配比,能夠反映出當期經營者的經營績效。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的應用,會使存貨符合資產的定義。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時,由此所形成的損失已不符合資產的定義,因而應將這部分損失從資產價值中抵消,列人當期損益。否則,當存貨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成本價時,如果仍以其歷史成本計價,就會出現虛夸資產現象。這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者來講是不穩定的。
2.對企業流動比率指標計算的影響 企業流動比率公式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是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衡量指標之一,其比率越高,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的權益越有保證。企業采用先進先出法所確定的存貨期末價值大于采用后進先出法所確定的存貨期末價值,則相同企業由于這兩種存貨計價方法不同,得出的流動比率的值就不同,從而債權人對該企業就會作出不同的決策。
總結: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是由于存貨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不一致和同質的存貨實際取得的成本不同而產生的。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方面。在通常情況下,外購存貨或自制存貨與出售商品的成本流轉是不一致的,因此產生了存貨成本在庫存與銷售之間的分配問題。為了恰當反映存貨流轉,在確定存貨計價的方法時,要堅持以下標準:① 以歷史成本為基礎;② 堅持客觀性原則,如實反映銷售成本與期末存貨價值;③ 堅持謹慎性原則,保證企業所有者和潛在投資者作出決策時,盡可能規避風險,使風險收益最大化。同時,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還受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安排,科學決策。
|